美国政府决定对两大房屋抵押贷款巨头实行国有化,这可能无意中让中国政府应出手拯救金融市场于危难之中的呼声更加高涨。
周一在中国,美国财政部接管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成为报纸的头版新闻。中国的银行持有"二房"数十亿美元的债券。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商也迫切希望看到美国走出房市危机的泥沼,因为这场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国内的购买力。
中国央行赞扬了美国的举措,指出美国金融市场影响着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中国央行称,美国政府应切实承担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但此次接管也为那些希望中国政府能在经济增长放缓和股市暴跌之际出手相救的人提供了理由。今年以来,中国股市累计下跌59%,市值损失了2.86万亿美元。中国政府基本上任由市场自行寻找底部,对投资者要求采取措施扭转跌势的呼声置若罔闻。这一立场目前仍没有改变的迹象,但美国政府的最新举措可能改变这种局面。
前央行顾问余永定说,进行干预是政府的责任,现在我们有了能够接受的绝佳范例。
10年前,一些面对金融危机的亚洲政府选择了积极干预市场,消除灾难。当香港股市因人们日益担忧港元贬值而大幅下挫时,港府动用了数十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推高股市,此举还曾招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主席格林斯潘等人的批评。马来西亚政府也实施了资本管制,以阻止资金从股票市场上外流。
这两个政府都因采取了可能打击海外投资者长期信心的政策而受到了攻击。但在这两起案例中,市场都实现了相对快速的复苏,海外投资也恢复了增长。
日本政府在1998年至2003年前后共动用了近4,400亿美元纳税人的钱来保护储户,对问题最严重的银行实行了国有化,并向其它银行注入了新的资金。在注资几年后,许多银行重新恢复了活力。事实上,普遍的看法是,如果日本能够早点出手拯救这些银行,那么国内的银行业危机不会这么严重,也不会拖这么久。
政府干预市场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并不鲜见。法国一贯有救助陷入财务困难的企业和战略性行业的传统,总统萨科奇(Nicolas Sarkozy)也曾阐述过保护主义的观点。但他实际上却放松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今年夏季,法国燃气公司(Gaz de France SA)实行了私有化,政府正计划让邮政服务公司La Poste公开上市。
政府干预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政府仍将中国经济定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依然不够完善的金融体系仍严重依赖于美国政府向"二房"提供的那种政府担保。比如,即使在中国多家大型银行向公众投资者出售了少数股份后,政府仍持有各家银行的多数股权。
不过,在过去30年里,中国研究了美国的经济模式,并一点点地引入了这一经济模式的部分元素。中国采用美国式金融原理建立了基于市场的股票交易体系。中国还借助美国金融机构的资金和建议,将国内银行的经营重点转向消费者业务,推出了抵押贷款和私人贷款业务。以美国为聚焦点的经济课程在中国的大学深受欢迎。
美国官员常常要求中国停止采取严厉的干预措施,也偶尔会在如何管理汇率等金融问题上向北京说教。随着美国自己也被迫加大了市场干预,要求中国放松对经济控制的海外呼声可能会面临中国政府更多的冷嘲热讽。
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刘劲认为,中国监管机构将从(美国政府接管"两房"这件事)中学到错误的教训。他说,中美两国的经济体制都有问题。中国的问题在于政府控制过多,而不是过少。美国政府的举动可能会让中国政府觉得自己应该加强控制才对。
一些人认为,中国实际上可以从美国政府此次行动中学到如何具体实施干预的技巧。奥纬咨询(Oliver Wyman)驻上海银行业咨询师克劳斯·鲁克(Klaus Lucke)说,我认为应该将讨论提高到更精细的层次上。
当大约3年前许多券商几乎倒闭时,中国政府采取了提供资金支持、强迫合并等应对措施,这保护了债权人、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但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一幕或许不会再次上演。目前中国越来越引起关注的是现金紧张的房地产开发商。由于业务滑坡,开发商都在争相申请新贷款。它们受到的指责也越来越多,许多人认为它们让房地产的价格达到了危险的境地,并应为其错误付出代价。
上海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Pudong Institute for the U.S. Economy)副主任周敦仁注意到,美国保护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债券持有者,但牺牲了其股东和管理层。他说,这为中国内部的争论增加了新内容,也使中国政府不应拯救开发商的观点占了上风。